后备猪的防疫管理
近来笔者接到几个大型养殖集团的零星流产案例,这些猪场有一些是复养场,有一些是新建12000sows的繁殖场,还有的是见行情上行,快速扩群的猪场。这些猪场存在一个共性:母猪妊娠后期流产,检测PRRSV(蓝耳病病毒)阳性,流产比例不高,大概在3%~5%,且呈现单元流行性,甚至成排集中流产。
在笔者的认知中,一直将稳定的基础母猪群比作一潭清澈的湖水,而大量入群的后备母猪比作流入湖水的溪流,溪流浑浊与否,水量大小,都决定了湖水能否长期清澈。所以,这种基础母猪群后期出现区域流行性的零星流产,罪魁祸首应该是大量入群的后备母猪,而且其大概率在排毒,且由于栏舍问题,散毒后备母猪和基础母猪可能就放在同一个单元,甚至同一排,妊娠后期又是蓝耳病容易感染的阶段。这就构成了一个想睡觉,一个有枕头的局面。零星流产不太严重,但是如果不及时改善,紧接着就是大面积的流产风暴。
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拥有一条干净的溪流,拥有不散毒的入群后备母猪,而后备母猪分批次管理、后备母猪的检测和入群后的相对隔离是必须做好的3项关键举措。
1后备母猪批次管理
笔者管理的一个猪场曾经历过一次大的扩群:从5000母猪扩增到15000母猪,一次性引种15000头三元肥母回场(2020-2021年很多猪场这么做)。当时该猪场没有发生ASF(非洲猪瘟),引种回来后并没有出现烈性疾病,直到这批母猪分娩仔猪,60%的仔猪出现“抖抖病”。猪场请了很多专家进行诊断,有的判断是猪瘟,有的判断是伪狂犬病,有的判断是圆环病毒病,但紧急免疫后效果都不明显。实验室告诉笔者分离到一种新的“瘟病毒”,也就是无解的意思。该猪场的这种情况直到这批母猪分娩后第2胎才完全消失。笔者当时反思,真的是病毒的问题吗?
笔者深刻复盘,这批母猪大批量购入时日龄差异将近100d,有的肥母到了猪场就开始发情,为了追赶行情,没过几天就参配了。试问猪瘟疫苗、伪狂犬病疫苗和圆环病毒病疫苗免疫了吗?后面确定有人补免了吗?这头猪膘情有人管吗?这头猪是第几次发情,有人知道吗?
所以为了抓住行情,笔者在2016年见证过的“悲剧”,很多养猪人在2020-2021年也经历了,只要是猪,母的就马上买回配种,根本就没有遵守后备母猪的培育节律:2~3次发情记录、2次完善的免疫接种、膘情控制等。后续笔者再遇到这种扩群的猪场,要求必须建立后备母猪批次档案,每一批都有免疫计划、保健计划和责任人,按时按质落实,绝不疏忽,这种大面积“抖抖病”问题再也没有出现,所以抖抖病可能是管理病。
2后备母猪入群前检测
针对后备母猪入群监测事宜,养猪人各持己见,首先是要不要检测,再则是检测比例是30%还是50%?作为一名专业兽医,笔者的建议是必须在210日龄进行检测,而且100%检测。笔者之前管理的集团母猪数是97000头,每年后备母猪入群数量在42000~45000头,每头母猪因入群检测增加成本约100元。但事实证明这是值得的,因为后备母猪是猪场的未来,这是一项投入回报比极高的举措。
笔者一般在后备群体结束两次常规疫苗免疫后3周即210日龄,检测PRRS(蓝耳病)、CSF(猪瘟)、PRVgE(猪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,阴性场增测gB抗体),视检测结果进行区别处理(详见《未被关注的另类生物安全》):
(1)坚决淘汰蓝耳病抗体阴性猪,因为两次免疫依然没有让其产生抗体,说明其已出现免疫耐受,成为群体中病原携带者,应当坚决剔除。
(2)凡出现蓝耳病S/P高抗比例超过30%的批次,建议使用大环内酯+强力霉素保健14d后方可入群。
3后备猪入群摆放
后备猪即使进行了严格批次管理和入群检测、保健,但我们能否确定这条流入湖泊的溪流就一定是清澈的?答案是不确定。所以,入群猪只摆放就显得尤为重要。在猪场设计之初,建议设立专门的一胎母猪生产线:一胎母猪妊娠舍、一胎母猪分娩舍、一胎保育舍。就笔者饲养的经验,其疾病的发生率比多胎次混养下降至少30%。
但由于疫情压力,很多场无法马上改造,无法设置一胎母猪生产线,怎么办?此时,参配后备猪与其他妊娠母猪分开单元、专人饲养就显得尤为重要,因为在上文提及的很多零星流产案例,呈现的单元流行性甚至连排流行性,大多数存在刚配种后备猪与妊娠后期母猪放在一起的情况。刚配种后备母猪存在较大散毒风险,这个群体就是导致整体波动的罪魁祸首,相对的隔离非常重要。
很多检测呈蓝耳病病毒阳性的波动,仅仅通过更换疫苗或保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这种快速扩群阶段容易出现的零星流产问题,分析深层次原因就是流入湖泊的溪流不够干净。因此,要稳定就必须从治理溪流开始,充分的后备母猪批次管理、100%的后备母猪入群前检测、对不及格的猪进行处理,同时兼顾刚入群后备猪的相对隔离(分胎次饲养),这样才能从管理上、根本地解决问题。
上一篇:母猪产前不食症的防控措施
下一篇:秋冬季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